你的受眾真的需要更多內容嗎?這要視情況而定。他們絕對不需要更多相同的內容:重複的觀點、跟風的評論和噪音。這類內容很多,它們只會讓思想領導力名聲掃地。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我們的受眾正被內容淹沒。早在 2014 年,行銷顧問 Mark Schaefer 就 泰國手機電話 提出了「內容衝擊」一詞——供需不匹配,迫使品牌不得不「付費」讓受眾消費其內容。
這是一個資訊平等的時代
丹尼爾·平克在他的書《銷售是人之常情》中探討了這一趨勢的另一面。
他解釋道,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買賣雙方的關係都是資訊不對稱的。賣家比買家更了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這讓他們在任何交易中都具有內在優勢。
如今,網路和大量內容的產生意味著我們更接近資訊均等。買家只需點擊滑鼠即可了解幾乎所有信息,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況並做出自己的決定,而無需從銷售人員那裡獲得太多資訊。 Sirius Decisions 的一項經常被引用的統計數據是,高達 67% 的買家旅程是透過數位方式完成的,他們會消費您的品牌和其他品牌製作的內容。這就是資訊均等的實際作用。
這個資訊平等的概念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確保我們製作的內容具有價值。當幾乎每家公司都想成為“思想領袖”,並且當製作和分發內容的門檻不存在時,大多數內容的內在價值確實非常低。難怪研究發現,公司製作的 70% 的內容完全沒有被利用。
不要只尋求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
那麼公司如何確保他們的內容能夠躋身於受到關注的 30% 之列呢?
我想回到丹尼爾·平克的話題上。他認為,鑑於賣家和受眾(或買家)之間的資訊均等,從事銷售和行銷的人需要從解決問題轉向發現問題。他的觀點是,大多數買家已經知道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或者他們可以輕鬆找到答案,這要歸功於已經存在的大量資訊。他們更難做的是發現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或發現他們的問題完全是其他問題。

最好的思想領導採用類似的方法。它不僅幫助受眾解決他們已經存在的問題;還幫助他們將潛在問題浮出水面或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他們面臨的更根本的挑戰。
假設一家公司希望透過投資自動化工具來降低財務部門的成本。技術似乎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比這更深。也許更根本的障礙是財務團隊的生產力、其組成或人員的僱用或培訓方式。技術似乎是解決方案,但也許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完全是其他問題。